
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很难改变
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很难改变,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都不一样,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动机,这与我们的心理状态有关,我们的想法指导着我们的行为,下面一起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很难改变。
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很难改变1怎么实现改变,走出心理舒适区,获得改变动力,开始迈开一小步?
很多人都知道该怎么做改变,依然无法改变,哪怕代价很大。
我们排斥自己一些习惯,比如拖延,它会让我们内心内疚,自责,怪自己意志力薄弱,但这种情绪不能促使行动
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因为我们身体里有两个自己 一个感性,一个理性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绪提供动力。
感性是什么动机?
第一,被激发后,理智很难控制住;
第二,受情感(情绪)激发,容易被焦虑,恐惧,迷茫,不安,等消极情绪影响;
同样会被同情,爱,忠诚,心疼等积极情绪影响。
所以它可以成为改变的阻力,也是推动改变的动力。
第三,受经验支配影响,更容易接受切实体会过的“经验”,不接受理智制造的“期待”幻想。(睡懒觉的经验很安逸,早起锻炼理智的预期)
什么是经验的好处呢?想要理解它,你得先理解期待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我们想象中的好处。比如:
我们都能想到,每天早起跑步,会更有精神;
不拖延,会更高效、更有成就感;
坚持健康饮食会让我们的身体会变得更好。
但是这些是我们想象出来 ……此处隐藏1076个字……用。从长远来看,我们都需要依赖一个可以提供这些支持的工具箱。
我们总想改变很多。
如果你能承诺一种长期的行为改变并坚持下去,这是一种值得称赞的改变。但是试图一次性改变多种行为绝对只会让一切陷入僵局。我们赖以进行改变的资源是有限的:注意力、自我控制力等。过多改变的尝试会造成不切实际的资源需求并提早注定了这些努力的白费。我们常忘记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还在运行,并且也需要这些资源,因此,即使只是额外一个对改变的承诺也是不容小觑的。
我们常低估了过程。
改变从来不仅仅是一件事,而是一连串相关联的事。没有一个由每一小步组成的过程,持久性改变也就不可能发生。你可以查阅很多关于行为改变的过程模型(例如跨理论模型,简称TTM),花点时间研究它固然有价值的,但更重要的点是,长期的行为改变包含了许多步骤。我们容易相信改变行为是轻而易举的,但这个过程实则没有什么是谈得上容易的。这是一个面向过程的艰巨挑战,哪怕能改变的只是行为的一小部分。
我们忘记失败通常只是一种情形/条件。
如果你尝试改变某些事情并失败了,你只是证明了行为改变的一条绝对真理:过程总包含了至少一次失败,而且可能还会有更多。失败告诉你的更多的是在下一轮尝试、以及再下一轮中你应该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何处。作为过程的一部分,经过时间考验的改变过程模型都包含在失败的尝试中,鼓励着人们把失败当作下一步,而不是结果或停止尝试的一个借口。
我们不肯承诺。
最后,也可能是最重要地,行为改变研究告诉我们的最有用的一点就是,如果我们无法对改变做出承诺,改变就不可能发生。我们需要一个“承诺设备”来坚定地确定自己将去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其余一切都将从这里开始。



